/ ESSAY

写在研究生生活开始之前

本来是准备把GitPage作为技术博客来使用的,所以第二篇本该是技术相关的文章。但是想想Spring、MyBatis之类的Web框架也没什么东西好写,Paxos和Raft还没吃透,写不出好东西。又正值大学毕业和研究生生活开始之前的暑假,不如就来写写对未来的一些展望和规划。

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,里面说要想一想自己希望在简历上写哪些东西,然后做出一份期望的简历,再根据这份简历上的知识点去学习相关的东西。大三找实习的时候对这种说法很是不以为意,但是现在却觉得很是受用。可能主要是因为大三时眼界很局限,只有传统的SSM框架的知识,分布式,云计算和一些业界有名的解决方案都不是很了解,简历上可写的东西屈指可数,现在恰恰相反,前一段时间开始学MIT6.824的东西,又开始在Github上了解一些新潮的项目,逐渐地将眼界拓宽,明白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。我将这份期望简历分为两部分,一是个人的项目经历,二是掌握的技能,其中个人经历准备写四个部分,给开源项目做贡献,GSoC的项目,第一段实习和第二段实习,掌握的技能则包括Java Web和分布式存储两块来写。

2020年的整个七月份,我准备按计划完成6.824的全部课程,包括阅读相关论文并完成所有的实验,还要看完SICP的课程视频以及阅读《Effective Java》,充实地读过这个月。八月份我决定用来阅读Spring,MyBatis和Dubbo的源码,并着手完成第一个项目经历,即提交具有相当质量的Pull Request给一个或几个开源项目。从目前看起来,用Java实现的开源项目并不多,大部分是用于后端的解决方案,给这些项目做贡献有一定的难度,然而我认为与其给与方向无关的项目提交代码,在简历给自己挖坑,不如花多一些时间给有一定体量的项目作贡献,到面试时吹起来也方便一些。

科软的研究生学制是2.5年,第一年主要是上课,第二年则是一整年的实习,最后半年准备毕业论文。虽然看起来有一年时间准备实习面试,但第二年的实习实际上以暑期实习作为开始,而暑期实习的面试在春招进行,也就是当年的三四月份。这就意味着,研一上的寒假结束就要参加春招,哪怕从现在开始计算也就只有八个月的时间了。由于上述的暑假安排,我准备将实习面试的准备推到开学以后展开,其中主要有两项工作,一是刷LeetCode,二是准备相关的基础知识。由于字节跳动带节奏,所有大厂都喜欢在面试里加一道算法题,今年面腾讯的时候来了四道算法题,华为前两面都有算法题,又听说阿里要在面试里算法题,而如果想要去微软谷歌,也只有做题一条路。不过,如果算法题做得出彩,面试确实能加分不少。所以刷一刷LeetCode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工作。而相关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就需要阅读常用框架的源码,琢磨开发人员为什么要这么写,然后把这些零散的知识整理成体系,这样无论是面试吹水还是记忆知识都要更舒服一些。

研一的寒假除了上述的两件事外还要准备一下GSoC的申请,前两次都没成功,就再试一次。有了前两次的经验,这次的proposal写起来可能会更快一些,另外,在写完毕业论文后,在行文的布局上可能会有一些帮助,但是关键仍在于能否解决项目的问题,并且把解决方案阐述清楚,这不仅需要技术水平,阅读代码的能力还需要一些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。当然,我个人现在对GSoC不再有执念了,能申请上固然很好,如果不行,也就算了。

对于实习公司的选择,考虑外企和国内企业,实习地点在国外还是国内,其中外企>私企,国外>国内。之前在知乎上看了关于谷歌日本的介绍,很是向往,毕竟日本没有996也没有恐怖的房价,但是出国的难度实在不小,而谷歌难度就更大了,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,转向国内的公司。国内外企仍是好于土著公司的,微软、谷歌虽然给的工资不多,但胜在不996也没有35岁强制辞退的制度,可以很安稳地过日子,如果有需要甚至能走内部通道转到其他国家的分部。而国内公司给的工资相当地多,阿里,腾讯甚至华为都能在三年后给出30w-50w不等的待遇,能拿到这种待遇其实房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,但是996和35岁仍是悬在程序员头上的达利克摩斯之剑。因为有一整年的实习时间,而其中一段实习经历必须要呆满七个月,所以初步的计划是能去微软之类的外企做一段时间,毕竟微软苏州离科软宿舍相当近,接下来希望能够去国内的头部公司,阿里,字节之类的实习一段时间,充分体验过两种的工作节奏,再做打算。不过,无论是上述的哪一家公司,想要进去都十分不容易。

以上的计划和经历已经能够很好地写满简历的个人经历部分,这样的简历不说顶级也是一流的。相交之下,个人技能的介绍反而显得无关紧要,无非是一些技术的罗列,如果能充分阅读相关工具的源码和论文,讲起东西来也不会有多大问题。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对能否考上研究生这个问题持否定的态度,其实是由于初试分不怎么高,但谁又能想到我复试竟然排第六呢?!上一篇文章吐槽了创新实践这门课,但恰恰是这门课看过的论文让我有机会在复试中吹出学术感来,加上四级600分,意外地拿了高分。以前觉得985不过更加厉害一些,但是真正得到这个名头之后才知道别人常说的“更大的平台”是什么意思。985+硕士意味着考公的门槛基本不存在,意味着移民条款中瞬间符合许多要求,意味着简历不可能再被卡住等等,这个平台确实相当地大。

《新华字典》里有句话:“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,在化学系学习;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,读机械制造专业;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: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。”

希望我也能有光明的前途。